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正文

全球速读:让科研人员安心坐“冷板凳”,上海加强基础研究用了这招

来源:第一财经    时间:2023-05-13 14:53:10


(资料图)

地基打得牢,大厦才能建得高。作为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和根基,加强基础研究不仅是中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动力。然而,要让科研人员保持“板凳坐得十年冷”的耐心,需要一个更具创新性、更高自由度也更便利化的体制机制。

5月13日,“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上海主题采访活动走进上海首批“基础研究特区”之一——复旦大学。于2021年在全国率先设立“基础研究特区”,正是上海市政府《关于加快推动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推出的创新举措。

上海市科委基础研究处处长宋扬表示,上海首批“基础研究特区”包含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上海市政府每年向每个特区投入2000万元,持续5年;三家单位以不少于1:1的经费比例共同投入。第二批基础研究特区计划现在也已启动,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成为特区,每家单位每年将获得1000万元资助,持续5年。

目前,上海的6个“基础研究特区”均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或国家重大需求,根据自身学科优势遴选项目,探索更适合基础研究特点的管理制度,力争产出一批重大原创成果。

对上海而言,在全国率先设立这类特区,目的即依托当地基础研究优势突出的机构,赋予特区充分自主权,支持特区自由选题、自行组织科研、自主使用经费,探索科研组织管理机制创新,营造更适合基础研究的小环境,从而引导科研人员心无旁骛地从事前沿探索。

“原来这些项目更多是申报性的,通过基础研究特区项目,高校可以自主支持青年教师开展研究,流程更便捷,并由同行专家来评估研究价值。”复旦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徐晓创提出,基础研究特区计划的关键在于“选好人、选好问题”,重点支持具有原创思想的青年科研人员,鼓励高质量基础研究科学问题凝练和提出,比如聚焦基础研究原始创新,不拘泥于研究工作基础;着重以科学问题的提出,以及可能取得的基础原创突破为考量。

作为特区计划入选者,芯片与系统前沿技术研究院青年研究员刘春森坦言,青年教师处于科研创新的黄金年龄,既有冲劲也有时间和精力,然而因为缺乏经验和履历而难以获得大项目的支持,招生也更加受限。基础研究特区计划的推进,让他拿到了入职教师岗后的第一个项目,也是第一个金额超百万、长达5年的稳定项目。借助学校和制度方面的相关支持,他也被快速认定为了博导,有了在基础研究领域施展拳脚的更大空间。

在他看来,特区计划针对国家重大需求中的基础科学问题布局自由探索不限技术路线,不设硬性考核指标,而且给予长期稳定资金支持,给了像他这样的科研人员安心、耐心、潜心研究的环境。

X 关闭

推荐内容

最近更新

Copyright ©  2015-2022 欧洲培训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2005074号-23   联系邮箱: 58 55 97 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