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天津8月18日电 题:付文惠:青春作伴好还乡
新华社记者张宇琪
从办公室到庄稼地,从文案工作到稻蟹养殖,从四处奔走到扎根家乡,29岁的付文惠以闪光的青春,为铺就乡村振兴之路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资料图片)
毕业于内蒙古科技大学的付文惠,在乡村振兴大潮的引领下,怀揣创业梦想和“扎根农村,服务三农”的决心,回到家乡天津市蓟州区东施古镇柳子口村开始了她的创业之路,成立“天津中惠坤禾家庭农场有限公司”做稻蟹混养。
做这个决定并不容易。付文惠原本在待遇优渥的央企工作,决定回乡创业之前,付文惠问自己:“能不能和泥土打交道,接受和以前在办公室完全不同的生活?”
斟酌良久,付文惠于2022年回村办起家庭农场,中标村里“稻蟹混养”项目后,一口气包下约300亩地,种植天津本地品种小站稻,并在稻田中生态混养螃蟹,一水两用,提升稻米品质,增强土地收益。
但是和土地打交道,对一个年轻的大学生来说并没那么容易。付文惠先是做了不少前期调研,上网了解稻蟹混养的养殖模式,系统化学习农业知识,但纸上得来终觉浅,要真正做好稻蟹混养,稻田才是最好的实践地。
付文惠说:“去年是我第一年做稻蟹混养,经验不足,只能天天下稻田,不仅看自家田里的,还骑着三轮车去看别人家的,在田间地头和别人聊一聊怎么种稻子。”
“我得对照着比一比,看叶片颜色够不够绿,茎干够不够粗,根系有没有扎好,田里水层够不够深。”她说,每下一次田,基本都是一身一脸泥,原来光鲜的高跟鞋早已束之高阁,随便穿条花裤子就下田了。
去年,付文惠总是天蒙蒙亮就去田里,夏季更是三四点钟就起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她觉得日子过得很充实。
稻蟹混养的小插曲可真不少。“插秧之后,就有野生灰鹭来踩倒嫩秧;没过两天,水耗子又嗑坏了捕捞螃蟹的地笼……每天都在斗智斗勇,最怕的还是稻子有病虫害。”付文惠笑道。
去年秋收,付文惠在稻田里。受访者供图
这些问题逐一被解决,因为市里的农业专家会定期来村里指导。每到这个时候,付文惠都会拉着老专家问这问那,渐渐地,付文惠对种田养蟹有了底,处理各种问题也变得游刃有余。
秋季来临,稻蟹收获,付文惠家的本地蟹个头大、分量重,将近5000斤的成蟹很快销售一空;水稻亩产1500斤,经过良好储存,于春节前后上市,因颗粒饱满成色好、不用农药污染少而销路畅通。
为鼓励大学生返乡创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相关部门曾印发文件,在资金支持、创业培训、人才聘用等方面,为返乡入乡创业者送上政策“礼包”。
在创业过程中,付文惠充分享受了国家的创业扶持政策,蓟州区人社局工作人员协助她做好创业房租补贴、首次创业补贴的申报,缓解创业资金难题。
“我们近年来引进了一批返乡入乡人才,积极落实创业扶持政策,为返乡入乡创业人员提供低成本、全要素、便利化的创业服务,这些人才也起到了良好的带头致富效应,提升了村镇产业建设,带动了村镇人口就业。”东施古镇党委书记王彦军说。
为了进一步方便稻蟹运输,付文惠利用村对口帮扶单位天津港集团的扶持资金在地头扩建了一条宽约6米、长约500米的田间路。2022年,她的公司带动就业500多人次,缓解了不少村民的经济困难。
“重回养育我的乡村,陪伴父母、承欢膝下,又能为家乡做一些事情,我感到很幸福。”付文惠说。
X 关闭
Copyright © 2015-2022 欧洲培训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2005074号-23 联系邮箱: 58 55 97 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