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正文

社交媒体的道德八卦化与私刑 环球快播报

来源:互联网    时间:2023-06-23 21:08:42

我还从来没在公众号发过产品之外的文章,今天破个例,把刚发的一系列长微博打包发布。

1、

美国著名的黑人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领导黑人平权运动的同时,在 FBI 的监听监控和多方取证之下,被认为是一个频繁招妓和召集性派对的人。FBI 为此召开记者招待会曝光性丑闻,但媒体普遍保持沉默——因为民权运动比私德更重要。我们可以想象一下,马丁路德金如果活在 2023 年,领导同样正义的运动,性丑闻曝出后,他会在社交媒体上处于一个怎样的风暴中心。当普通人的话语权被互联网聚沙成塔,道德被公众追捧到相当的高度,我们用放大镜观察历史上的名人,会发现找不出几个能通过今日互联网的道德审判,而道德审判又会决定若干名人的命运——比如 2023 年被几万条举报取消演讲资格的马丁路德金(这样他至少可以躲过刺杀了)。社交媒体普遍认为,私德比成就更重要,社交媒体也呼唤私德无亏的名人。这么讲相当的政治正确,以至于我也不好意思反对。只不过脑子里闪过那个时代的一些花边新闻:“居里夫人波兰荡妇,爱因斯坦德国骨科”。至于镭的发现与相对论造福后世,就当是他们戴罪立功吧,生前不要在公众前露面就行,否则见一次举报一次。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2、

网友评论:“马丁路德金居里夫人爱因斯坦做了什么和我有什么关系?为我带来实际生存价值了吗?每一个作为独立个体的人都有自己的判断,讨厌的品质行为为什么不可以表达出来?”

首先,我得承认这位朋友说的是对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德标准,当然也有表达和讨厌的权利。但在今天的社交媒体,你想的是 “表达我的讨厌”,还有一些人想的是 “这个讨厌的人为什么可以赚这么多钱”,还有一些人想的是 “这个讨厌的人为什么要在我的手机屏幕上出现?”社交媒体特别容易造热点,特别容易抱团,从结果上来看,造成了对私德的过分关注。总有一些人不仅道德感强烈,行动力也很强,通过举报,围攻等一系列手段,把道德批判延伸到 “断其财路” “令其社死”。我过去在微博上举了许多私德有亏的,推动社会巨大进步的名人的例子,就是想说明,大多数人的私德关你屁事,但其中少数人的成就可以造福更多人类。大部分的私德,本身就是私事,对当事人有影响,对公众全无影响。我赞同对影响到公共秩序的私德进行批判(事关公众福祉),但显然大量的私德批判并不在此列。而大量的私德进入你的视野并予以批判,本质上是因为道德话题容易有流量,自媒体娴熟地利用了这一点——也就是私德的八卦化。作为个体,你有讨厌任何人的权利,这里的关键是社交媒体 “私德八卦化” 导致公众对私德过分关注,产生巨大的音量,以及一小部分活跃的行动者化身哥谭蝙蝠侠 “断其财路” “令其社死”。但我再说一次:关你屁事。

3、

网友评论:对于人类整体来说,如果高度道德和高速科技发展只能选一个,生活在哪种社会比较幸福呢?

答:当然是高速科技发展啊。因为道德是一个模糊的,千人千面的概念。你觉得自己持有高纯度的道德,举报杨丽萍孔雀舞低俗的人也出于道德,举报椰树直播间的人也出于道德,要求网文主角双洁的中学生也出于道德,包括美国反堕胎的选民也出于道德。把时间线往前推,九十年代,看黄片在公序良俗中普遍被视为是不道德的。我甚至看到过好几次千赞热评,认为坐飞机火车,把靠背放下来是不道德的。还有人指责说,空姐微笑着跟你说欢迎的时候,不正视对方并微笑回应是不道德的。包括最近的热议话题,在公共场合拍照不能拍到别人,是不是某种新式的道德?(若干坚定持有此道德的评论者,微博相册都被翻出来公共场合拍到别人的相片)如果道德被视为高等级的社会准则,那么各式各样的道德批判,混战在一起,相当于法律无限外延,人类活动的约束越来越多。道德的建立,不是为了批判,而是更好地维护人类社会秩序。所谓公序良俗,核心是这个 “序” 字,井然有序——当然人人戴上脚铐就更有序了对不对,步伐整齐划一。显然这未必是你想要的。你想要人人遵守自己信仰的道德,但未必接受别人的道德准则。所以道德只可能是持有不同道德准则的人,多方多次博弈后确定下来的结果。由于这个结果有一定的模糊性(道德准则的多元化),在法律监管之外的失德,可以谴责,不宜批判和打死。而社交媒体带来了一股私德私刑的风气,用举报和围攻让一切不符合自己道德标准的人/内容消失,同时社交媒体的抱团效应和举报机制还真的让 “人多力量大” 成为事实。我很想知道愤怒指责 “在公共场合拍照不能拍到别人” 的人,自己微博相册被翻出来公共场合拍到别人的相片时,是什么表情。因为道德经常和贤者时间绑定。在贤者时间之外,人类还有一些别的生活运动。所以有些评论者说道德爱好者肚子里男盗女娼,我并不赞同,他们是发自内心的信仰这一类道德准则。准确地说,他们在贤者时间发自内心地信仰这一类道德准则。

在高度道德感看来,道德是某种约束,尤其对应某种惩戒。因为超脱于法律之外,不需要遵守严谨的界定与程序正义。相当于越过了刑事诉讼法,直接由本人来判决刑法结果,一审即终审,在社交媒体的一片附和声中就地执行。这在结果上破坏了社会秩序,违背了道德维护秩序的本意。

4、

网友评论:想到了无人知晓播客里的这一段(讨论佛学):「智慧、慈悲和道德标准一起乘车。智慧应该坐在主驾上,慈悲则应该坐在副驾上,而道德标准应该坐在后座,或者说应该在车尾箱里」

因为智慧与慈悲都是相对清晰的标准,也是明确的正外部性,道德标准却是模糊善变,各自不同的,往往伴随着惩戒,相当于在局部形成多数人惩罚少数人的超越法律的私刑。

说了这么多,其实也只是发发牢骚。自媒体不会发过攫取流量的任何一个机会,公众坚守着朴素的价值观与情绪化,互联网的音量放大器震耳欲聋,监管的举报和处罚机制也如常运行。

世界一如既往地糟烂下去。

X 关闭

推荐内容

最近更新

Copyright ©  2015-2022 欧洲培训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2005074号-23   联系邮箱: 58 55 97 3@qq.com